優人物-陳季敏
30年人生淬鍊時尚

記者王惠琳/專題報導 記者陳立凱/攝影

曾經在埔里鄉下做代工的小女孩,如今是高級訂製服「JAMEI CHEN」品牌創辦人。設計師陳季敏在台灣這塊經營美學、時尚不易的土地,對美與質感的堅持,支撐她走過30年。攝影師郭英聲用「巴黎五月的白蘆筍」形容陳季敏的珍貴與稀少。
陳季敏打造品牌的開端,是30年前她在法國看的一場魔術表演,一個盤子砸碎在地上,魔術師說:「這是Made in Taiwan。」台灣製造與不良品質畫上等號,讓陳季敏不服氣,堅持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,用好的質感與風格,擺脫國際對於台灣僅止於代工廠的印象。

小禮服生活哲學

「我常說,有一件小禮服在衣櫥裡面是必要的,因為哪天要聽音樂會的時候,我一定會穿漂亮的小禮服去改變我的心情,我的漂亮會提升對音樂的敏感度,我會希望我的穿著跟音樂家有一種對話。」陳季敏說,「JAMEI CHEN」是從禮服起家,卻不是婚宴裡親家婆婆穿的貴氣禮服,而是以簡單俐落的線條,讓女人穿出自信與風格的禮服。「簡潔的線條、好的質感,再加上人的身體律動,每個人身上服裝會有不同表情跟態度。」

JAMEI CHEN以小禮服起家,讓女人穿出自信感。
陳季敏專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陳季敏專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印度珠寶與織品的絢爛滑立,讓陳季敏深深著迷。圖/JAMEI CHEN提供

要做出質感與風格卻不是那麼簡單,陳季敏熱愛旅行,透過旅行精粹出設計靈感。早期的她也如其他人一樣嚮往歐洲,全球化之後,反而一頭栽進非洲、印度等古老國度,「我喜歡這種大自然的、動物的力量,我到突尼西亞、印度,可以看到很重的文化強烈感。比如印度,保有很傳統的古文明、建築、織品或是珠寶,影響現代很深。好的設計還是要尊重過去,知道現在,才會更清楚未來是什麼樣的走向。」

陳季敏小心翼翼拿來一個包袱,打開來是色彩斑斕、觸感柔滑的印度織品。十多年前她去印度旅行,在小村落裡見到古老工坊如何編織,「這些織品都是男人在做,就著自然光席地而坐,一邊念口訣,一邊交互丟不同顏色的線,那樣一條圍巾,要做4年才能完成。」

幫企業塑造形象

雖然陳季敏的衣服不是4年做一件,但她對待設計的嚴謹也不遑多讓。除了自己的品牌,陳季敏也做企業制服,高鐵、君悅酒店、廈門航空的制服都是她所設計。「幫企業設計的時候,要站在企業的角度,它想塑造什麼樣的品牌形象?」

幫高鐵設計制服時,陳季敏花了很長時間在高鐵站裡遊走,「怎麼讓乘客快速找到需要的服務人員?顏色又如何跟企業精神是吻和的?制服在外表上代表企業精神,可是在內在作工要非常精緻,那麼我才可以告訴我的員工,服務是從細節開始的。」陳季敏為高鐵月台人員設計的風衣贏得一致好評,據說當年有不少人就是衝著制服前來應徵,還有其他單位的人,也希望能把風衣加入制服中。

走進陳季敏的家,會令人深深感到,這位設計師的生活與她的作品是如此一致。來自非洲的工藝品、動物雕像,在潔白的空間裡散發原始的野性力量,但另一方面,柔軟的棉麻織品,與窗外隨風搖曳的花朵,又透露出寧靜安然的氛圍。「一般人認為『JAMEI CHEN』的品牌美學就是簡潔內斂,在我的生活裡面,我不是要盲目追求流行,而是要讓我的生活是到位的、講究的。那個講究可能是要從流行中提煉出來的菁華」

陳季敏設計高鐵制服,從做工到外型都講究品牌精神。記者林秀明/攝影
陳季敏工作室桌上放著籤詩,品牌一路發展似乎冥冥中獲得映證。記者王惠琳/攝影
陳季敏家裡玄關一進門,就有來自非洲的雕像迎賓。記者王惠琳/攝影
陳季敏家中櫃子擺滿她在世界各地旅遊的收藏品。記者王惠琳/攝影
以白色為基調的室內空間,陳季敏三不五時就會變換家具位置增添新鮮感。記者王惠琳/攝影

藝術總監創意多  

郭英聲與陳季敏10年合作無間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陳季敏認為,服裝深受大環境影響,「它跟建築、空間有絕對的關係,有一個好的空間,你會想穿漂亮的衣服,如果你的環境是混亂的,就比較難。」陳季敏把「五感」概念延伸到品牌,打造「另空間」讓員工從視覺、聽覺、味覺等多方面接受感官刺激。好友空間設計師胡德如功不可沒,怎樣能夠讓服裝有更好的空間展現,讓每個物件有更好的歸屬感一一給予意見。

造就「JAMEI CHEN」的另一推手,是藝術總監攝影師郭英聲。陳季敏認為服裝設計是很視覺的,而視覺來自於影響,於是十年前開始與郭英聲合作,郭英聲常形容自己像風箏,陳季敏是負責收線的人,「可是我覺得他的天馬行空給品牌更多的想像空間,更多的創造,讓我們在面對市場的時候,反而更豐富了。」

「JAMEI CHEN」走過30年,老客人也一路不離不棄,陳季敏特別為了這群忠實支持者,在30周年設計「解構」活動,讓客人帶著舊衣服回來,依照他們目前的生活,把衣服改造成符合客人如今需求的樣貌。「我自己也非常愛大自然,跟大自然要共存,那麼怎樣把一件好的質感,卻不再穿的衣服,恢復新的樣貌,賦予新的生命是很重要的。」

一路走來
前衛跟摔馬 帶來重新思考

30年來也非一路順遂,今年在時尚圈風行的運動混搭風,陳季敏早早就試過,當時卻讓她跌得很慘,「在市場你要跨前一步,可是那個步伐多大?拿捏要非常小心」她坦言,台灣市場小,加上政府跟企業不注重時尚穿著與生活面向,遭遇許多困難,「每一次碰到困境,我就想到一個故事,一個人一直把海星往海裡面丟,另一個人就說:成千上萬的你丟這幾隻有什麼用?可是他說,對這幾隻就是不一樣。我想,雖然我能力很小,如果我能改變幾個人,我覺得也是很值得的。」

去年摔馬重傷,讓陳季敏重新思考人生,決定放慢腳步,慢慢交棒給年輕一代。現在的JAMEI CHEN已培養一批二、三十代年輕設計師,也與實踐大學合作,「任何我碰到的事情,我覺得都是一個信號,要我轉換心情。以前什麼都自己做,停不下來,現在退開一步,發現年輕人很聰明,以前太盲目,反而忽略他們很厲害。」

陳季敏
馬背上「踩」出勇氣


記者王惠琳/專題報導 記者陳立凱/攝影

「從小我是非常膽小的,如果要經營品牌,我沒有辦法面對市場的挑戰,於是我開始學著培養勇氣,我玩過賽車,到後來騎馬,因為馬是活的,我的態度要先從愛開始,這個愛讓我更有勇氣去面對人生的課題。」總是輕聲細語的陳季敏,在時尚圈屹立30年,經營品牌與飼養動物看似截然不同,其實都是源自於對承諾的信念。

插題/創品牌克服恐懼

陳季敏愛馬,不僅養馬、騎馬,還把愛駒Lillion的照片做成包包,甚至一度想把馬場買下來當成工作室。馬之於陳季敏究竟魅力何在?「第一次接觸到馬的時候,我就覺得,哇!這個馬這麼大、這麼俊,我這麼喜歡牠。當時我在馬場看到一個女孩子很優閒的漫步,我就心想,如果我可以這樣漫步,那我這一生就夠了。」

當時陳季敏才剛成立品牌「JAMIE CHEN」,個性內向的她感到茫然、質疑自己。卻在馬背上獲得勇氣,「我慢慢調適讓自己上馬,沒多久就摔了一次,摔了以後回辦公室,那個恐懼一直停留在我身上,我就在想,如果我不能克服這個恐懼,我怎麼去做我愛的工作?我喜歡的運動、動物,我怎麼可能去愛它們?」

陳季敏回到了馬背上,但她不只摔了一次。20幾年騎馬的經驗裡,6次摔馬有兩次昏迷,去年4月被愛駒Caprice拋到馬場的鏡子上,肋骨斷了5根、頭上縫了5針,還有氣胸,但除了這麼嚴重的傷勢讓她無法立刻上馬之外,其他4次都立刻回到馬背上。

駕馭這600公斤的生物,不僅僅讓她得到支撐事業的力量,也獲得創作靈感,陳季敏笑說:「馬真的是一個很帥的動物,你把牠的局部放大,牠的每一個線條都可以成為你設計的一種概念。」但另一方面,這龐然大物其實智商只如同一個6歲孩童,馬的單純,也令陳季敏深深著迷,在馬場裡我們看到,陳季敏拿著蘋果餵馬,輕柔地喊Lillion「寶貝」,Lillion也親暱地向陳季敏撒嬌。

陳季敏一共飼養了Lillion、Caprice、Storm三匹馬,26歲的Lillion以人類年齡計畫,已是104歲的馬瑞,在陳季敏悉心照料下,連為牠磨牙的荷蘭醫生都讚嘆保養有術。另一匹愛駒Storm今年初重病,陳季敏為牠從法國請來醫生,馬場人員全天候輪班看護,陳季敏甚至請來教會長老,卻聽到長老轉述Storm的話,要陳季敏忍住悲傷,牠會健康起來。聽起來玄妙,但Storm果然度過難關,恢復健康。養馬要投注的心力與費用如此驚人,但陳季敏卻認為,從馬身上所得到的能量積累,早就遠遠超過所投注的金錢。

陳季敏愛馬成癡,曾在馬場內舉辦服裝秀。記者陳瑞源/攝影
陳季敏專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陳季敏專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陳季敏專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陳季敏與Storm互動親暱。記者王惠琳/攝影
陳季敏愛駒Lillion影像躍上服裝。圖/陳季敏提供

插題/毛小孩全心呵護

陳季敏專訪。記者王惠琳/攝影

不只愛馬,陳季敏對流浪貓狗也很有愛心,經常撿流浪貓回家,看醫生治療、結紮後,再為牠們找新主人,去年才從山裡撿回3隻流浪貓,捨不得讓牠們分開,悉心照料後全都送給一位朋友領養,「很多人就是怕那個過程,要結紮什麼的,那我就把最麻煩的事情都做了,比較醜的沒有人要領養的,就回到我家。」

一講起家裡的搗蛋鬼們,陳季敏臉上滿是媽媽疼愛孩子的笑容,家裡現正有4隻貓兒,「有一個BOBO我每天看報紙,牠都要壓報紙,你就要不斷的挪開牠;妹妹是我每天回家就要拍牠屁股,每天要拍兩百下到三百下,牠不滿意還會咬我。」朋友剛送給她的幼貓小豹,看到陌生的我們也不害怕,像隻小火箭在家裡四處暴衝,一會兒攀上窗簾,一會兒又跟沙發上的毛毯打架,忙得不得了,但一到了陳季敏手裡,就像個小嬰兒乖乖睡了。

「以前我很怕貓,十幾年前,我辦公室來了一隻貓,一進來就大喇喇在我的櫃子上面尿尿,我就想說,唉,那就給牠買個貓沙吧,讓牠自由進出。後來養久了,我覺得牠真的很帥、很有魅力。我那時候剛離婚,我就覺得,我以前好像是比較像狗的人,對什麼都是忠心耿耿。缺少貓那種很自戀的一塊,人也該要有這種欣賞自己的能力。」

那是陳季敏帶回家的第一隻貓,原本養狗的她,在前幾年最後一隻小狗過世後,認為狗比貓更需要人陪伴,忙碌的工作讓她不敢再養狗,改養起了貓。那些她口中「比較醜沒人要」的貓兒,卻個個被她養得肥肥壯壯、皮毛發亮,陳季敏笑說:「癩痢頭的兒子還是自己的香。」養得久了,看的是感情而非外表,不同個性的貓兒讓她的生活充滿療癒。

生活心得
遺棄寵物就是放棄自己

把動物看做家人的陳季敏,最無法理解有人任意丟棄寵物,「其實我是心疼這些人,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去創造自己尊重生命的能力?」陳季敏認為,有時候不放棄一些事情,其實是在培養自己堅持的能力,但在台灣卻有太多人,輕而易舉放棄自己。

「馬跟動物的問題,其實都是人的問題,因為牠很單純,都是依偎在人的身上,動物的個性也會改變的,以前Storm沒有那麼被愛的時候,牠的眼神不是現在這個樣子。」即使Lillion已經老得不能再騎,每月還是要花大筆金錢照顧,陳季敏卻肯定地說:「這是承諾。」在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,陳季敏毫不遲疑的說,自己是收穫更多的那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