室內設計師 葉裕清
反極簡經典生活

錢欽青、袁世珮/採訪 袁世珮/撰稿
楊萬雲攝影

華山文創園區大草坪旁一棟南洋風情的小洋樓,六扇法式百葉長窗,映襯出小花園裡扶疏的樹姿花影;紅色骨董車靜靜泊在車庫裡,黝黑膚色的主人遠遠小跑步過來,古著衣角揚起。
葉裕清在台北過著南洋式的生活:「你過過暑假嗎?你不想有一個長長的暑假嗎?我覺得,我每天都在過暑假。」

南洋式生活 上輩子結的緣

聽到被叫一聲「南洋大少」,這位設計師、旅店經營者、西門町amba意舍飯店和圓山MAJI MAJI集食行樂廣場設計者,連忙搖手:「南洋人就好,不是大少。」

葉裕清當然不是南洋人,台北長大的孩子,莫名地被植入了對南洋的嚮往。他說:「我會住到泰國也並不是計畫中的,但我可能從很小就不想住在台灣。」

11、12歲就到過東南亞,看到英國人留下的東西,15歲之前就去過兩次歐洲,葉裕清話說得直白:「那時就覺得台灣怎麼這麼醜。」但現在覺得那時候的台灣比如今美多了,即使當年最醜的鐵窗,也有雕花設計。

室內設計師葉裕清每天都在過暑假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機緣是,葉裕清在20年前,賣掉了在台零售店「瓶瓶罐罐」、暫停了設計公司,想要好好休息一陣子,就一直旅行,去馬來西亞和越南找朋友。一直到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,葉家在泰國的公司需要有人盯著,他被爸爸派了過去,正式與泰國結下緣分。

葉裕清曾看過一本書「1421」,講的鄭和下南洋的故事,「我覺得我上輩子應該跟他下過南洋、去過非洲,可能就被他丟包在南洋。所以我對南洋感覺很親切,我覺得這才是我的地方。」

葉裕清在台北過著南洋式的生活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生活中有各種小物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有非洲風格的收藏品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在台北過著南洋式的生活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做回設計師 告別無業遊民

因為最初父親交付的任務是「盯著公司」,所以葉裕清基本上無所事事,4年裡,他「拒絕與人來往,沒認識半個朋友,活在自己的日子裡面」。直到2001年把女兒帶過去,學校要做家長職業調查,女兒問「Daddy,你在做什麼?」他想想:「哎喲,我是無業遊民。」只好思考自己到底會什麼?就是設計。 2002年,葉裕清重作馮婦,找個商業空間設計的案子作為他搬回台灣的理由,也就是在那時買了如今在台北華山旁的房子,「買房後,發現我很不想住在台灣,公司復業之後,我反而定居在曼谷。」

同時,在曼谷無所事事期間,葉爸爸建議他「至少不要再租房子」,他就買個房子、蓋個Hotel,成就了他的第一間旅店「The Eugenia」。

曼谷蓋旅店 登上年度百大

葉裕清室內設計專業傑出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「The Eugenia」一戰成名,因為當時曼谷尚無boutique hotel的風潮,2004年開幕、隔年被「曼谷郵報」列入年度百件大事。這裡是王公權貴辦派對、公主包場吃飯的地方,「我就是希望每個人可以到我的飯店來當一兩天的少爺、少奶奶。」房價不比東方文華便宜、餐點可能更貴,住客平均有8個人服侍,還有人陪著購物。

2007年更獲邀成為法國老牌飯店集團RELAIS & CHATEAUX(羅蘭夏朵)成員,葉裕清也成為集團首位亞澳代表。而這個集團最多的米其林三星會員,所以他在三年半的代表任期內,就吃了很多的米其林餐,「過了很快樂的大少生活」。

但因為一些經營權問題,葉裕清最終失去了「The Eugenia」,幸好已備好另一塊地,就把原本的「The Eugenia Residence」計畫改成自己的第二家精品旅館「CABOCHON HOTEL & RESIDENCE」,這一次,房間更少、但不再那麼曲高和寡。

喜歡曬太陽 不花錢的快樂

雖然在泰國期間,也轟轟烈烈開了兩家好評旅店,但葉裕清的生活,在外人看來,就是悠閒的大少。

58歲的他到泰國時已經40歲,在那不與人接觸的4年中,時間完全是他的,天天在戶外游泳池畔曬太陽,池畔的服務生就來問:「你真的沒工作啊?」

如今兩地居住、工作,大少依然有自己的生活步調。葉裕清不打高爾夫或網球,嫌約球伴麻煩;上健身房要等別人用完機器,不如去公園跑步。

跑步變成他的早飯、或者說在跑步時就在想一會要吃什麼早餐,連旅行都帶著跑鞋,靠雙腿或跑或走,去認識城市、去找可以吃的餐廳。在台北,他喜歡走路,從華山到信義誠品,來回10公里靠雙腿,或者從華山走到天母、植物園。

葉裕清享受不要錢的快樂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喜歡散步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喜歡散步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笑說到泰國是被骨董車留下來的,葉裕清在曼谷的最高紀錄,同時有17、8部車,如今還有4部車,其中兩部與他同齡,另兩部20多年,和他女兒差不多;在台北的車年輕一點,才1970年,「不夠老,我是60年代出生的,要比我老才叫骨董車。」

在台灣,葉裕清就喜歡開敞篷車接觸大自然,開車到陽明山、東北海岸,但很少約朋友兜風,「因為我一定開敞篷車,沒有人可以跟我一起曬太陽。」

「我喜歡游泳、曬太陽,老天爺從來沒有寄電費給我,我喜歡的幾件事情基本上都不要花錢,但我每天都好像在放假。」葉裕清笑問:「除了買一台敞篷車要花些錢之外,其他都是免費的。」

葉裕清開骨董車接觸大自然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喜歡開敞篷車曬太陽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喜歡開敞篷車曬太陽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工作當娛樂 天天在過生日

室內設計師葉裕清過得很快樂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「我過得很快樂。其實要快樂不是需要錢,需要的是時間。」葉裕清說:「如果你沒時間,只有一堆錢,我才不相信瀟灑的起來。」這位南洋大少最令人羨慕的是,他懂得生活,雖然也和眾生一樣,要花時間工作。

葉裕清在每個案子的設計期會回到曼谷,「我的工作時間非常長,但我把我的工作當成娛樂。」

所以大少爺的生活是,6點起床、7點半跑完步,9點前吃完早餐、看完報;9點到下午2點都在游泳池,別人看來是放暑假,其實他在池畔看雜誌、手機、也許拿紙畫,都是在找靈感、在工作。這5小時的工作量很可觀,因為沒有人打擾。

2點之後,他跳進泳池裡游一個小時;3點,開始思考晚餐,接著去接女兒放學、買菜回家煮飯,也許7點就已經「吃飽喝掛」了,看一下電視,就去睡覺。

58歲的葉裕清說:「我覺得我的日子是天天在過生日,幹嘛特別一年挑一天過生日?」

只買第一名 就永遠不想丟東西


錢欽青、袁世珮/採訪 袁世珮/撰稿
楊萬雲攝影

跟著屋主的腳步,一出迷你電梯,視線立刻受到撞擊,是東方的圓桌、工業風的燈,中式的旗袍壁飾、殖民風的四腳浴缸,中式的屏風、非洲的擺飾,圍繞著要用愛馬仕毯子遮掩破裂處的皮沙發,各種中西舊物混搭。
葉裕清說:「我就是喜歡老東西,從小就有老靈魂。」

葉裕清喜歡老東西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反極簡 就是愛歲月痕跡

想像這位屋主人,醒在四柱床上,床頭板是誥封夫人的匾,剛醒的眼睛,看到長窗外的芒果樹和玉蘭花,打開窗,就可以摘到芒果、聞到花香。在台北,彷若醒在曼谷。

葉裕清認為,以「殖民風格」形容這個家,並不精確,他下的定義是:「極簡的相反」,或者說「有歲月痕跡的反極簡」。

「我喜歡的老東西都要比我老,我不是為了增值而買老東西。」葉裕清站在滿室多而有序的寶貝中間,先聲明,有些老東西是他出生前就有的,是葉爸爸愛買。

父親愛中國風,兒子後來弄些「奇奇怪怪」、非洲的東西,多年下來,家裡盡是收藏,一樓原先租給藝廊的空間,塞著滿滿的櫃子、桌子、各種擺飾,但也不是都自用,有些是為了各種計畫的不時之需。

簡單的鐵架,書排上去漂亮就好;別人喝完的酒瓶,他撿回當擺飾。「我的東西都沒有收藏品級的,都只是裝飾品,放10年也不會漲價。」葉裕清笑說:「捨不得用的東西,我不太買。」

古著風 牛仔褲不老不穿

葉家風格,只能說是「反極簡」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不是為了增值而買老東西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不是為了增值而買老東西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對古著的喜歡,從一而終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「我現在穿得跟我高中時一樣。」因為葉裕清的喜歡,從一而終,「不是現在喜歡,而是我從小喜歡、現在沒變。流不流行?不關我的事。」

葉裕清笑說:「不帥的人不能變帥,但要有自己的型,不像金城武,只好稍微認真一點找出型。」他都挑最破舊的牛仔褲,曾自己拿針線包給褲子補丁,五顏六色,「有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穿得很像流浪漢,怕入境出境的時候被刁難。」

葉裕清笑說:「並不是老不羞還穿成中學生的樣子,我只是喜歡穿這個樣子的衣服。就像有人愛上了嬉皮,到7、80歲還穿得像嬉皮。我人生的認識是直筒褲的時代,所以我就只穿直筒褲。」他為此只好買50年代的、二戰時期的褲子,無關乎流行。

他最老的下著是1890年的一件德軍的褲子。又因為從小住在美軍顧問團旁,接收了很多軍服、卡其、工作服,「我可能有10件美軍的褲子,其中一件可能就是小學時美軍留給我的。」

他那堪比服飾店的衣帽間裡,還有一整排的皮衣。那是10年前帶女兒去日本住一個月,發現「小時候喜歡的東西都還在那裡」,而原本買不起的他如今有實力了,一口氣買了7件。有件毛毛的30年代皮衣,拿起來幾乎要碎化了,每次穿都要縫,是100萬日幣買的。

只要老,牌子其次,「我喜歡的樣子,誰幫我生產出來,我就跟你買,不管這白襯衫是Uniqulo或Versace做的。」葉裕清說:「不是品牌、而是那個東西吸引我,而我一旦用了,大概就不太願意換牌子。」

他喜歡穿同樣的球鞋,不是因為現在流行,而是因為從小就穿這樣的球鞋,現在穿的All Star是1960、70年生產的,不穿2000年以後的新款Converse,只穿黑或白色,新鞋要先踩髒。

什麼都要舊,南橋水晶肥皂從小用到現在,洗澡、洗頭一併處理。甚至還沒老花就先買了老花眼鏡,10幾年前在威尼斯買的一副眼鏡,鏡腳斷了也捨不得丟。

什麼東西一定要新?他想了很久:「我當然沒有買過舊的內衣褲、舊襪子。」

帽子、古著,組成葉氏風格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這只玉象是葉爸爸的收藏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四柱床的床頭板是誥封夫人的匾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葉裕清不是為了增值而買老東西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老味道 家中不用白砂糖

同樣地,葉裕清愛老味道,從小愛吃的口味不變,除了自己開的6、7間餐廳外,只會輪流去固定的店家,不太去新開的店。在外挑口味,他說:「如果大眾口味喜歡甜,那我就是一個非常討厭大眾口味的人。」菜不夠鹹,他會罵人;菜太甜,他直接走人。

愛吃也愛煮,葉裕清的第一拿手菜是牛排,特別的是,他的牛排非常佛羅倫斯、但配菜非常鐵板燒,竟然搭的是黃豆芽。無錫排骨、白酒蛤蠣、新學的紅酒煮義大利麵,都是拿手菜。

也吃過分子料理這種華麗的東西,但好奇過後,要的就是乾煎一條魚、一塊牛排,什麼都不要放。葉裕清的養生學是:「在好吃的前提下,挑健康一點的來吃。」但他的健康定義較特別,覺得豬油和肥肉最健康,只堅持家中和自家餐廳不准用白砂糖。幸而健康檢查的數字都很漂亮。

金錢觀 不買第二名東西

室內設計師葉裕清過得很快樂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會買、又不計算「增值」,「葉氏經濟學」下:衣服買了就會一直穿,1萬元的襯衫若穿180天,分攤下來就不貴;300元的衣服不穿,那就是貴。

他舉例,如果負擔的起30萬元的沙發,絕對不要到賣場後,買了21萬的打折款,回家後天天想30萬元的那一張沙發,「我不買第二名的東西。如果我只負擔得起買第二名,我也會買那個等級中最好的,這樣就永遠不會想丟東西。」

但葉裕清也笑說,這樣也有麻煩,一只馬桶跟著他搬了3次家,只因別處找不到這種方方正正、「就是長得像馬桶」的馬桶。他不喜歡摩登、流線型、很設計感、設計師名字掛在旁邊的馬桶。

這樣算來,葉裕清其實很省,「我喜歡的東西是被時間考驗過的。我不曉得現在很摩登的東西,3年後會不會看膩,但我家裡的東西都看不膩,都捨不得丟。」

「我皮衣買過2000元的,也買過2000美金的。」葉裕清說:「如果我負擔不起卻借錢去買,那就是神經病。如果負擔得起,我這麼努力工作還不能去享受,那我賺錢幹什麼?」

安坐在滿室寶貝中,這位南洋大少結論:「所以,我是很捨得花錢,並不是我很有錢。」

古著哪裡買 跳蚤市場尋寶

室內設計師葉裕清古著的吊牌都收著。記者楊萬雲/攝影

葉裕清分享逛跳蚤市場的秘訣:「沒想買什麼,但看到了今天不買而下周來絕對買不到的東西就出手,這才是逛跳蚤市場的主要理由。」他就是這樣逛東南亞最大跳蚤市場、曼谷恰圖恰周末市集。

此外,如果在3000和2100元的牛仔褲之間選擇了便宜的,很可能前者在別處是3萬元,而後者在他處還是2100元。葉裕清就曾以3000元買到別處要10萬元的牛仔褲,也在跳蚤市場買過10萬元牛仔褲,「我不是去撿便宜,我是去尋寶。」

他最近還常網購,跟一位日本老師傅(IG:nest of manure)買古著。一件紅格西裝、黑棉背心,老的有格調,老師傅會在古著上再加些補丁、換掉內裡,還在長長的吊牌上以手寫字寫下衣服的前世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