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生產的12道陰影

聯合報/丘采薇、鄭宏斌、鄧桂芬、張念慈、陳怡蒨 製作

圖/丘采薇、報系資料照

2015.05.07

母親節將至,不少人高唱「媽媽真偉大」;但許多人不知道,當媽媽前要先經歷灌腸、剃毛、禁食、打點滴、人工破水、剪會陰等痛苦的「生產全餐」;生下小孩後,還有各式各樣哺餵母奶的痛苦。「媽媽真偉大」這句話背後藏著不少媽媽們的淚水。

 

今年母親節前夕,生產改革行動聯盟要戳破這套「台灣風味生產經典全餐」,推動「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」型塑;立委鄭麗君也邀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勞動部官員,一起討論並提出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八條修正草案,為哺乳媽媽爭取「奶小孩」的權利。

生小孩好可憐

生產吃全餐有必要嗎?

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榮譽教授郭素珍
台灣產婦生第一胎時都會被切開會陰,但國外產婦遭遇機率只有40%至50%甚至更低。 部立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理政
灌腸是擔心生產時糞便會跟著排出,會陰部剃毛是擔心產後縫合擋住醫師視線且易感染,其實都無關。剪會陰、人工破水讓產程加快,卻易增加感染,禁食對非剖腹產婦來說其實也沒必要。 但打點滴有其必要性,產婦產前留好點滴管路,生產過程中發生緊急狀況,可利用點滴即時施打藥物、營養素進去。

如果沒必要,為何不取消?

除資深醫師改不了職業習慣之外,也可能害怕嘗試新方法,再加上政府至今未制訂「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」,有婦產科醫師怕發生醫療糾紛,寧可照全餐做。

什麼叫「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」?

美國、英國及日本都已制訂「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」,讓孕、產婦可得知更多資訊,進行某些生產步驟時,也應由醫護人員告知並徵得當事人同意,而非現在的台灣孕、產婦多半不知自己應有什麼準備、一切交給醫師。

為何至今無「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」?

2006年起,衛福部多次委託學界、醫界進行研究計畫,試圖發展本土化的友善生產模式,但政府至今仍未制訂「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」,以及施行這些指引所需的配套措施。

奶小孩好可憐

媽媽職場哺乳三大困擾

1.遭受男性同事或主管異樣眼光

2.上班場所無哺集乳室,只能躲在會議室甚至廁所集乳

3.現行法規對於哺集乳的規定太嚴苛,次數、時間不夠用

現行和立委提案的哺乳法規比一比

職場媽媽吐哺乳苦水

鄭麗君,立委,小孩9個月
產後返回職場工作,因工作忙碌,無法即時集乳,導致乳腺炎反覆發作,兩小時就必須集乳一次,以免更不舒服。 龐國詩,婦幼產品業者,有4個小孩
前兩胎是全職媽媽,哺乳過程比較順暢,生第三胎之後,返回職場工作,開始遇到哺集乳問題,體認到友善母嬰環境的重要性。

體貼身旁哺乳媽媽,你可以這樣做

心態要自然

哺集乳是很正常的事情,不需要給予異樣眼光或偷笑,以免給予媽媽壓力

 

雇主要體諒

在哺乳期間的媽媽,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集乳需求,雇主不應該在時間、次數上有硬性限制,集乳就像上廁所一樣,憋住會不舒服

 

空間要友善

工作場所設哺集乳室,讓媽媽擁有隱私空間,可以放心哺乳、集乳。

更多互動專題 請下載聯合報pl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