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報/侯俐安、李承宇、林巧璉 新媒體部 蔡欣潔 製作

圖/侯俐安、蔡政修提供、Ewan R. Fordyce攝影

來自台灣的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蔡政修,在紐西蘭發現藍鯨家族的老祖宗,命名為「烏瑪鯨」,研究今年刊登在國際期刊上。

烏瑪鯨學名的組成: Horopeta umarere都是毛利語(紐西蘭原住民語)。Horopeta是「吞」的意思,意指像藍鯨家族的吞攝食方式。umarere是由兩個毛利詞所組成的,uma(烏瑪)為胸骨,而rere是奇特之意。

紐西蘭的重要鯨魚化石,為什麼是由一位台灣學者命名發表?台灣的鯨魚化石,又待誰來研究?

暴龍和三角龍、暴龍和台灣藍鵲、三角龍和台灣藍鵲,誰的關係最接近?答案是暴龍和台灣藍鵲。
他說,大多數的人聽到化石,都受電影「侏羅紀公園」影響,會直接聯想到恐龍,但其實恐龍跟鳥類關係最近,「平常吃鹽酥雞,就像在吃恐龍」,鯨魚讓他著迷的是「它是全世界最龐大的動物,又有這麼多未知,有如在格列佛遊記裡的大人國世界,讓他想不斷挖掘,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,讓牠們變得如此巨大。

研究鯨魚化石在台灣非顯學,可以想見,相關的研究團隊與經費並不充裕;熱愛鯨魚化石的學者,自然是「逐化石而研究」。

台灣南投山上 也有鯨魚

台灣島是從海中隆起的陸地,因此從新北市八里、桃園大溪,南投國姓、屏東恆春,甚至南投山上,都曾發現鯨魚化石。南投的鯨魚化石是一名私人收藏家在河床發現,收藏家帶走一部分,但有大部分仍留在當地。

蔡政修說,台灣的鯨魚化石雖多,但礙於人力及經費,未能完成清修及命名,至今仍有許多未知的新物種,等後人挖掘並呈現到世人面前,完整呈現台灣的生命演化歷史。


1996年在澎湖海溝發現的灰鯨,就留下蛛絲馬跡,可回溯4萬年前的故事。

灰鯨最特別的是洄游習性,每年夏天在高緯度區覓食,冬天再到低緯度地區產下小灰鯨並育幼,1年至少游1萬5千到2萬公里;但人類對西太平洋灰鯨育幼情況並不了解。

直到1996年,台灣漁民在澎湖海溝打撈2件身型非常小的灰鯨化石,學界推測應是4萬到1萬年前的幾個月大灰鯨寶寶;能進一步可推敲灰鯨以前的生殖育幼地區,可能就在台灣海峽周圍,也能拼湊出4萬年前灰鯨在西太平洋可能的遷徙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