貧民窟聖人
德雷莎修女辭世19年封聖

4日,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將為德雷莎修女舉行封聖儀式,數十萬人預計將親赴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參加儀式。她畢生在印度加爾各答最窮困的貧民窟,為全球最低下的平民服務,被譽為「貧民窟聖人」,在死後19年封聖,收容之家發言人向《BBC》表示,「我們沒有任何慶祝計畫,在這裡,我們已經非常快樂。」

副總統陳建仁昨日(9/2)也為此出訪梵蒂岡,進行「固邦之旅」 ,擔任蔡英文總統特使代表出席封聖儀式。

19年的快速封聖路

德雷莎修女死後兩年就進入快速封聖程序,會說快速是因通常封聖程序約在當事人過世5年後才會開始。2003年10月德雷莎修女第一個奇蹟就被認可:讓確診胃癌末期的印度女子康復。第二個奇蹟則在去年12月被認可:讓巴西腦瘤男子安椎諾痊癒。

早期教會將殉教烈士的遺骸自墓地遷移到教堂,就等於封聖。但1983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後規定,必須向教宗提出封聖申請,申請封聖者必須在宣福禮後,又有兩件神蹟被發掘且經證實,才能正式封聖。
Step1:
尊者(Venerable)

首先由教區主教調查「候選者」的生活事蹟、著作及言行,再由梵蒂岡神學家進行評估。經由評估小組及教廷封聖委員會的樞機主教團認可後,將在世時有英勇德行的信徒追贈為「尊者」。

1999年,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授意,由加爾各答教區主教委員會調查相關事蹟及文獻。

Step2:
宣福(Beatification)

封聖第一階段,候選者除在世時有英勇德行外,還要加上一個已經證實的信徒向其祈求而獲應驗的神蹟,然後由教宗主持「宣福禮」成為「真福品」(Blessed)。天主教徒相信真福在天堂中可以代為向天主祈福,因此真福具有幫信徒代禱的能力。

2003年10月,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,認可德雷莎修女第一個奇蹟,曾被診斷胃癌末期的印度女子莫妮卡‧貝斯拉痊癒。並將德雷莎修女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。目前德雷莎修女的名稱也變為「真福德雷莎修女」(Blessed Teresa)。

Step3:
封聖(Canonization)

需要出現第二個奇蹟,才能由教宗正式宣布該已故信徒有資格受公眾崇敬,並將其姓名正式登錄在聖人名冊上。

2015年12月,教宗方濟各認可德雷莎修女第二個奇蹟,巴西腦瘤男子安椎諾痊癒,他與妻子也將出席封聖儀式。

2016年9月4日,梵蒂岡舉行封聖儀式,副總統陳建仁代表出席。

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德雷莎修女是天主教會2千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,她畢生在印度加爾各答最窮困的貧民窟,為全球最低下的平民服務。德雷莎修女1910年生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馬其頓,16歲成為修女,並在1929年前往印度。

推動德雷莎修女封聖的仁愛傳教修女會(MoC)克洛迪舒克神父說:「即使在流行文化中,德雷莎修女也是善良、仁慈與博愛的象徵。」

不穿修女服 改披白粗布沙麗

1948年起,已經在印度服務近20年的德雷莎修女,決意離開傳統修女會,救助流落街頭的窮人。她捨棄傳統修女服飾,改穿印度種姓社會最低階「吠舍」所穿著的白粗布沙麗。

1952年更創立為貧困流浪者照護的收容之家,無條件為窮困者服務,包括藥癮、娼妓、受虐婦女。在收容之家的號召下,超過4500名修女在全世界各地服務,印度目前共有19間為女性、孤兒及老人服務的收容院所。

聖人非完人

德雷莎修女封聖的消息也引發不小爭議,因為她在貧民窟的作為受到不少人質疑,像是很少為末期病患減緩疼痛,或根除造成貧困的原因。英國醫學期刊「刺胳針」(The Lancet)1991年造訪德雷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經營的慈善垂死之家,發現許多未經訓練的照護者無法辨別病患無法救治的關鍵時刻。

亦有人指出她和某些受爭議權勢人物有不明的關係,像是她曾與海地獨裁者杜瓦希利(Jean-Claude Duvalier)往來。

克洛迪舒克神父反駁批評者的說法,表示德雷莎修女的任務是提供人們在生命的最後有個舒適的環境,而非成立醫院。他說:「我們不想證明聖人是完美的,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。」

1985年曾訪台

德雷莎修女1985年訪台,時任總統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表示,德雷莎代表慈愛祥和,一生服務貧苦大眾,為促進人類和平所表現的犧牲奉獻精神,正是人類博愛行為的典範,值得世人學習。

當時的內政部長吳伯雄也以內政一等獎章,頒贈給德雷莎修女,對她終身奉獻,照顧窮人的偉大襟懷,表示崇高的敬意。德雷莎修女也被譽為「貧病者之母」。

「台灣缺乏愛」是德雷莎修女訪台時留下的評語,她說,「物質的貧窮容易解決,而心靈上的貧乏、寂寞,卻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。台灣可能沒有缺乏麵包的飢餓,但一定有愛的飢餓,缺少天主愛的話語的飢餓。」

聖人語錄

「 如果你很謙卑,那麼無論是誇讚還是羞辱,沒有任何事能夠擊垮你,因為你清楚自己是誰。」
「有時我們以為貧窮只是挨餓,衣不蔽體,無家可歸。但真正的貧窮是感覺不被需要,不被愛,不被關心。」
「快樂無須探尋:只要以愛待人,就能得到快樂。」
「 寧可因好意而犯錯,也不要以刻薄創造奇蹟。」

聯合報/陳韻涵、魏妤庭、張心慈、林巧璉 製作
主圖/歐新社
LINE分享給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