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沙中年/棄6萬月薪顧爸媽 我在貧窮線下度日
一名曾經月入6萬的單親媽媽,辭職照顧重病父母17年,現在靠政府補助度日。
一名大夜班保全,靠2萬多月薪支撐一家生計,一家五口睡在五坪不到的房間。
一名職業婦女,為照顧腦麻兒放棄工作,一家生活捉襟見肘,無法計畫未來。
這是台灣社會的縮影,在微暗的角落,愈來愈多中年人在貧窮線下掙扎;更有一群「踩著貧窮線的中產階級」,儘管收入未跌至貧窮線下,卻瀕臨貧窮邊緣,如同陷入貧窮的流沙漩渦中載浮載沉,成為「流沙中年」。
現在40多歲的中年世代,20年前踏入就業市場時,正好遭逢1990年代中期景氣低潮,產業外移造成結構性失業,派遣、臨時工大量增加,薪資停滯20年,許多人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下,不斷在低薪工作中循環,成為中年「窮忙族」。
也有一些中年人,為照顧年老退化失智的雙親、或是先天身心障礙的孩子辭去工作,失去收入加上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,讓他們從中產階級跌入貧窮。在台灣高齡化、失能人口增加趨勢下,「照顧貧窮化」風險正在蔓延。
聯合報採訪團隊實地訪問貧困中年家庭,藉由他們真實生活的故事,呈現「流沙中年」的生活面貌、形成的結構因素、進而試著提出解方,提供政府及早建構安全防護網,幫助中年人從貧窮的流沙中脫困。
「我要去睡覺了。」林玉瑩使力將喊著頭痛的母親從椅子上扶起,慢慢地往房間走去,中風的父親靜靜坐在客廳一角。
記者到訪的3天前,林玉瑩92歲的母親剛因為昏迷被送到醫院急診,檢查後發現罹患腦瘤,母親已有多年心臟病史、痛風、高血壓等慢性病纏身;88歲的父親中風10多年,雙腳癱瘓,大小便都得靠林玉瑩處理,每2小時就要換尿布、翻身,後來也漸漸失智。林玉瑩獨力照顧重病父母,這一顧就是17年。
58歲的林玉瑩原本在義大醫院當看護,每個月有6萬元收入,40歲時,父親突然中風病倒,為了照顧父親只好辭去工作。老闆勸她「工作不做妳會後悔」,但她認為「照顧老人家不能等,事情遇到了就要做。」
根據衛福部推估,我國目前「隱形失能」人口有131萬,受影響的工作人口(隱形照護)231萬人,像林玉瑩這樣離開職場的有13.3萬人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估計,家庭照顧者以45到55歲中年族群最多,他們是家中的經濟支柱,一旦因家人病倒離職照顧,全家人生活很可能隨即陷入貧窮。
林玉瑩每個月會替父親理一次頭髮,一家人過著省吃儉用的生活,屋外晾著一塊塊「布衛生紙」,飲食也極其簡單。
剛開始不習慣,我就想盡辦法省,衛生紙就是剪不要的衣服來用。
靠著自己和父母每月1萬7千多元的農保及老人年金過日子,林玉瑩只好節省開銷,她將舊衣服剪成一塊塊布,代替衛生紙使用,擦過的布就洗乾淨、晾乾再利用,17年來家裡沒買過衛生紙。
一家人吃的菜全是林玉瑩自己種的,她帶記者走進家門口那片菜園。
「這個長得不怎麼好。」林玉瑩指著樹上還未成熟的芭蕉,她說,爸爸喜歡吃芭蕉、木瓜,她就自己種。每天清晨5、6點,她會騎車到更遠的農地,摘回當天要吃的蔬菜,回來後煮熟、用果汁機打碎,加在稀飯裡餵父母吃。林玉瑩自己的三餐也極簡,經常一道菜、一碗飯就打發。
烈日下,林玉瑩走進家門口的菜園,熟練地砍起甘蔗,她說:「我種的東西都是針對老人家。」
即便生活過得清苦,林玉瑩卻因為名下有地無法列低收入戶,「那塊地也沒辦法種東西。」林玉瑩說,她在藤枝二集團部落有塊山林地,但莫拉克風災後家園被沖毀,全家就搬到杉林大愛園區,那塊地現在無法種植作物,只能擱在那,沒想到卻因此不能申請低收。
這群從中產階級跌下來的人,很多因為有房有地、有存款,不容易進入低收。
長年研究「新貧」現象的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李淑容說,新貧階級主要為一群中壯年有工作能力的家計負擔者,因為失業或不穩定就業陷入經濟困境,但很多人因擁有房產,被系統性地排除在社會救助體系之外,導致「瀕臨貧窮邊緣的人,什麼補助都得不到。」
中年往往是家計負擔最沉重的年齡,但國內社福較偏重在老人、小孩與身心障礙,中年新貧族成為社福顧不到的角落。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長李美珍表示,對於沒達到中低收入戶標準的「近貧家庭」,由於國內社會福利項目補助對象有限,族群分老人、兒少或身心障礙等,面對中年人口,多是協助就業及幫助工作穩定。
「這種中年新貧的結構性現象,代價是由個別家庭來承擔。」李淑容教授觀察,很多貧窮家庭都付出沉重代價,包括疾病、丈夫酗酒、外遇和家暴、由婦女扛起家計等,「但是政府社福資源大多集中老年,中年新貧家庭能得到的支援相對不足。」
林玉瑩說,父母年紀大了,什麼病都來,三天兩頭就送急診。她自己也累出一身病,因為糖尿病造成視力退化,眼睛不時流淚。
林玉瑩的身體便是在經濟與照護雙重壓力下逐漸被壓垮,乳癌、糖尿病和帶狀疱疹陸續找上她,受糖尿病影響,視力漸漸退化。「帶爸媽去醫院,我也跟著看病,一次得看五科。」林玉瑩說。
許多家庭照顧者像林玉瑩一樣,在照顧過程中,自己也悄悄生病,成為下一個需要照顧的病人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最新調查顯示,近四成照顧者認為因照顧工作導致身體健康變差,甚至產生疾病,且有超過七成照顧者心理健康受影響。這群中年照顧者也將逐漸老去,到時誰來照顧他們?
但林玉瑩想不到未來的問題,因為除了照料父母外,還有一個因車禍住院30幾年的弟弟要照顧,四人醫藥費占了大半生活開銷,但她卻未向政府申請重大傷病補助
我跟爸爸、媽媽和弟弟都可以申請,但我想說自己還可以就先不要,因為那也是拿國家的錢。
離婚多年的她,三名子女都已成年,靠打零工、當送貨司機維生,經濟也不寬裕,「我常開玩笑跟他們講,有剩下的錢再給我一點,沒有的話就不要。」她說,孩子自己生活都不夠了,不要麻煩他們,她只盼望孩子能偶爾回來幫她看顧父母,讓她能喘口氣。
去年林玉瑩曾一度試著打零工維持家計,但因父母病情惡化,不得不放棄打工機會,「這個都先不要想。」照顧父母,就像一場馬拉松,只是她的馬拉松看不到終點。
被沖床截去一節的食指,是劉忠福在台北打拚的印記。
養父母過世後,國小都沒畢業的劉忠福隻身北上在三重落腳。他在這裡結識了相愛的女人,有了3個小孩,組了幸福的家庭。
3年前的工地意外,劉忠福從三樓摔落,鋼筋刺穿了左手手臂,更戳破了幸福的美夢。一家之主突然倒下,不僅長達半年的康復期無法工作,劉忠福還丟了賴以為生的營造工作。沒有收入,繳不出房租,只得借助親友海砂屋的日子,年輕時艱苦過來的劉忠福也實在吃不消。
2015年全台灣40~59歲的失業人口約有11萬,遇上金融海嘯,中年失業人數爆增至20萬。和劉忠福一樣,這群中年人大多是家庭的經濟支柱,一人失業,全家生活陷入困境。主計總處的統計顯示,每3位中年失業,就有1人待業期超過半年,有18.3%要花6個月到1年來找工作,18.5%淪為「長期失業者」,超過1年都找不到工作。
中年失業人數隨著景氣波動,2000年起的經濟衰退與2009年金融海嘯,都讓中年失業人數創新高。資料來源:主計總處
為了孩子,劉忠福努力重回職場。
劉忠福花了一年多才重新回到職場,但也只能替人代班保全,換算成月薪不到22K,一家五口生活要怎麼過下去?
大人苦沒關係,只要別苦到孩子就好。
3年前的意外,社會局將大女兒送往寄養家庭,不料才兩個月女兒就生了場大病,回家後連父母都不認得,「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」。
客廳牆上貼滿了小孩的照片與塗鴉,這是劉忠福撐下去的動力。曾有基金會建議小兒子給國外善心人士收養,減輕劉家人的負擔,但他回絕,因為日子再苦也要一家人在一起。但未來呢?
「老師說小孩很聰明,希望能盡量讓她讀書。」談到未來,劉忠福滿口都是兒女,但自己的未來呢?後有足夠的老本面對退休生活嗎?「我沒有想這問題耶」,劉忠福一臉尷尬的回答。但這問題能不想嗎?
劉忠福一家五口都擠在同一間房裡睡覺,飯菜也極為簡單。
受訪前,劉忠福已拿到正職保全的工作,月薪2萬7,但這份微薄的薪水要養一家五口還是很吃緊,偶爾還是要向親友借錢才能勉強支付,幾乎沒有任何儲蓄。依現行制度計算,劉忠福退休後,勞保加勞退每月約能拿到14,500元的「老本」,這筆錢除了應付日常開銷,還可能要替老化的身體付出大筆醫藥費。
但劉忠福的故事還不是最慘,根據《104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》,全台灣40~59歲的中年人,有20.8萬人月所得不到兩萬元,這群十多年後要退休的人,眼前的日子都快過不下去,怎會想到年老的日子。
晚餐時間,劉家餐桌上擺著一鍋白飯跟黃瓜、罐頭,劉忠福匆忙扒完一碗飯就趕著去上大夜班。對於未來,他眼裡只有3個發展遲緩的兒女,希望他們在接受早療後能追上一般孩子的腳步,能把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在供孩子讀書上,讓他們以後不用跟他一樣過苦日子。
台南一家復健診所門口,林秉嬋牽著患有中度腦性麻痺的大兒子政勳,緩緩地走進去,一旁跟著活潑好動的二兒子政翰。兩兄弟拿起復健用的彩色塑膠球互丟,玩的不亦樂乎;復健師幫政勳拉筋,政翰就在旁陪他聊天,整個治療室充滿他們的歡笑聲。
林秉嬋在一旁微笑看著他們,因為長期牽著政勳的緣故,她的肩膀和手臂比一般女性厚實。「他雖然25公斤,可是你牽他,他整個力壓在你身上是50公斤。」林秉嬋比手畫腳地形容。
今年8歲的政勳是早產兒,剛出生時缺氧住進保溫箱,幾個月後,家人發現政勳雙腳無力,檢查發現是中度腦麻,談及當時心情,林秉嬋沒有滿面愁容,反而笑著說:
至少他還能正常聊天、溝通,比起其他病得更重的孩子,已經算好的。
上完復健課,林秉嬋幫政勳穿上鞋子。
但是,生下腦麻兒與淪為「低收」家庭,卻是林秉嬋從未預料到的。今年41歲的她結婚前原本在台北從事廚具設計工作,婚後1年跟著先生搬到台南,在模具公司擔任實習生,後來因公司經營不善遭到資遣,當時她剛生下政勳不久,便決定專職照顧孩子,幾年後又陸續生下一兒一女,照顧的擔子也更重了。
原本林秉嬋與先生都有穩定工作時,全家一個月收入近6萬元。後來她無業在家帶孩子,靠先生的模具工作與她的失業補助,尚能維持家計。但是去年先生工作時從鐵皮屋跌落受傷後,現在只能接油漆、登革熱噴藥等臨時工養家,2萬月薪加上低收入戶與政勳的身心障礙補助,全家月入3萬多,扣除房租、餐費,僅能勉強糊口,更別提存錢。
「還可以啦!就省吃儉用,他們還小,不用花什麼錢。」但是5年、10年後孩子大了,學費和生活費開銷更高,到時該怎麼辦?林秉嬋半開玩笑說:
我還擔心5年後不曉得在哪裡,想現階段就好。
簡單一句話,道出照顧家庭的經濟困境。根據衛福部2012年《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報告》,主要照顧者負荷以經濟負荷比例最高,占40%,顯見經濟壓力是所有照顧家庭最沉重的負擔,沒有收入、又要面對大筆照顧費用支出,壓得他們喘不過氣,更無暇規劃長遠未來。
政勳因為腦麻導致腳萎縮,走路時會踮著腳尖,因此鞋子必須特製,在前端加上防護墊,避免鞋子磨損。
眼前孩子是林秉嬋的生活重心,她從小訓練政勳獨立,盡量讓他學習自己如廁、穿鞋,把他當成一般的孩子看待。開學第一天,政勳因為穿塑膠矯正鞋,走路會不自主交叉,被同學嘲笑是「義肢」,林秉嬋聽到心裡難過,卻也藉機教育政勳,「你要跟同學說,這不是義肢,這是我真的腳。」
林秉嬋也時常叮嚀5歲的弟弟政翰,要照顧行動不便的哥哥,兩兄弟從小形影不離,政勳扶著把手、走在無障礙坡道上,政翰就亦步亦趨地跟在一旁喊加油。但她也會告訴政勳,「弟弟以後長大會有他的朋友,我也沒辦法永遠陪在你身邊,你要學會照顧自己。」
政勳從6個月大,一路復健至今,現在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,憑藉助行器行走。一家人也在前年搬進有無障礙設施的伊甸大林雙福園區,政勳終於可以扶著把手在家中走動,生活狀況改善許多。
經過多年復健,政勳從完全無法走路、到現在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,扶著把手行走。
雖然林秉嬋總是笑笑地將「還好」、「沒那麼糟」掛在嘴邊,但談起婚後必須時刻看顧孩子的生活,她也坦言會累,尤其是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,「我從別處嫁過來,這裡沒有其他朋友,只認識治療師和其他媽媽,平常也不能出門,只能利用孩子睡覺時間,一個人去夜市晃晃。」
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調查,家庭照顧者平均一天照顧高達14小時,必須隨時待命,幾乎全年無休,生活完全被照顧責任填滿,社交活動受到限制,若沒有適當的管道宣洩情緒,心理壓力可能成為照顧者的隱憂,調查發現,家庭照顧者65%有憂鬱傾向、20%罹患憂鬱症。
林秉嬋說,難過的時候會有,但是她告訴自己必須堅強。
面對照顧壓力,林秉嬋堅強面對,現在的她只希望5、6年後,等到政勳上國中能夠自立,她或許能有多點自己的時間。談到未來是否計畫重回職場工作,原本滿臉笑意的她,瞬間臉色一垮,
那時候我已經50幾歲,我能做什麼?50幾歲不年輕了,應該沒有老闆要我。
但黯然神色只短短幾秒,她隨即又打起精神笑著說:「我只能堅強,不然要哭嗎?」
本該要開始規畫退休生活的年紀,卻為了照顧家人,陷落貧窮流沙中;或者因為職業傷害、低薪工作,讓財務狀況只能遊走在貧窮線邊緣,這群「流沙中年」的故事有沒有翻轉的可能?
照護離職 可能掉入貧窮陷阱
像林玉瑩、林秉嬋的故事一樣,為數不少的家庭因為付不出看護費用,或不放心家人被他人照料,而讓家中經濟收入最低的、最沒有聲音的那個人辭去工作、在家照顧。「這當然是我們最不樂見的。」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,犧牲工作,後面可能會衍生照顧者財務及精神壓力等嚴重問題。
照顧者在慌亂的情況下,最錯誤的決策就是離職。
陳景寧表示,許多真實的長照經驗是,在問題發生前未及早準備,當家人病倒,一時間手足無措,不知道向誰求助,更沒聽過政府推動多年的「出院準備服務」「照管中心」。她建議,當民眾發生照護問題時,第一步應找縣市照管中心,進行資源盤點,了解可以從政府得到哪些照護資源,例如住家周邊有哪些居家社區服務、社區有沒有日間照顧中心等。
現行長照安全網 只撈到15%失能者
資料來源: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
統計時間:2015年
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提醒,因應流沙中年課題,不管年紀多大,想離開職場後,會面臨三種狀況;一是仍健康活著,二是可能會生病,三是生病以後需要長期照護。
第一種狀況,退休後長時間健康的活著,應及早透過年金、儲蓄險或儲蓄來準備足夠的現金流。但面對可能生病、需要長照的老年生活,彭金龍建議,目前只有醫療險與長照險等商業保險產品能提前預防第二、三種風險。
照顧著髮色斑白的父母,自己的身體也慢慢開始力不從心,「老」是步入中年後無法逃避的課題,替自己與家人做好變老的準備,才不至於因為一人病倒,拖垮全家生活。因此台灣人壽資深副總經理葉栢宏說,平時的財務配置可參考「3、3、3、1」原則:第一個3、是日常開銷占收入1/3,第二個3是家中必要支出,例如房貸,第三個3是儲蓄,最後也是最重要的1就是保險。
積極職訓 衝出流沙
財務規畫與保險配置築起的安全網,能撈住流沙中年不致墜入貧窮,但如果已經身陷流沙,又該如何自救?
50歲的魏秋明本來是製造業大廠的中階主管,卻在2009年金融海嘯公司縮編而遭裁員。作為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,魏秋明不敢奢想,積極找尋任何可能的機會,甚至連清潔工等勞力工作也嘗試過,但仍長達1年找不到任何工作。
我已沒有退路了,只想到『要如何生存』!
為了突破困境,家住高雄的魏秋明可說「拋家棄子」,到台南官田的職業訓練場住校受訓。「以前在學校讀書時,也沒有在接受職訓時認真。」魏秋明談及職訓過程,忍不住莞爾說,很難想像這半年「苦日子」,也很感謝全家人的支持。就在結訓當天,魏秋明就拿到上櫃公司經理的職位。
魏秋明示範當初在官田職訓的實作課程。
穩定的工作不僅供溫飽,也是更是在社會保險、商業保險之前的第一道防線,藉著直接的薪資收入與間接的公司福利、團體保險等,讓工作者的保障無虞。即便像魏秋明一樣,遇上突如其來的失業危機,也還能藉著職業訓練、就業媒合等方式重回職場的保護。此外,勞動部南分署長柯呈枋表示,政府也能藉著工資補助,鼓勵企業主聘用中高齡失業者。
一技之長 扭轉低薪困境
2000年後,台灣經濟發展趨緩,薪資成長也跟著停滯。資料來源:主計總處
除了失業危機,也可能像劉忠福一樣,遇上低薪、工作貧窮的問題。這群流沙中年大多是在1980年代後期進入職場,他們來不及搭上經濟起飛的末班車,卻遇上了台灣產業外移與轉型的陣痛期,2000年後還碰上兩次經濟負成長,這些大環境因素全反應在了薪資成長停滯與非典型就業上。
1981年到1989年,國人平均月薪從1萬元翻倍成2萬元;10年之後,台灣平均薪資再次翻倍達到新台幣4萬元。但2000年起,薪資成長牛步,15個寒暑卻增加不到1萬元。同一時間,派遣工作等非典型就業人數也自2008年後快速增加,不僅加劇低薪工作的情況,更讓勞工暴露在不穩定的就業風險。
即使金融海嘯已過,派遣工作等非典型就業人數仍不斷增加。資料來源:主計總處
藉由職訓學得一技之長,加上4、50歲的歷練,轉業後魏秋明的薪水比失業前還要高,要改善低薪的困境不是不可能。但他提醒,中年轉業鬥志很容易磨掉,重要的是,要保持樂觀的心情,耐住性子,先把自己充實好等待機會,累積實力後才有破繭時刻。
職務再設計 不讓資深變惆悵
除了個人的努力與決心,要翻轉流沙困境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協助。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,中年已有就業經驗,習慣於過去的工作及生活,因此再就業對這個族群相對更辛苦,一方面是學習能力受限,因此能夠選擇的工作範圍就有限,另一方面是不容易趕上時代、科技的進步,更重要的是,對未來規劃欠缺企圖心。因此,要能改變上述三個特點,才能有機會找到工作。
林萬億認為,流沙中年的問題,不是靠單靠政府可以解決,這也會是企業面對的問題,因此,「職務再設計」是最重要的改善方法,縱然會增加投資成本,但這也能帶給企業好處,若能善用資深且具長期工作經驗者的人力資源,對企業也是正面功能。
所謂的「職務再設計」,指的是企業可以針對中高齡員工,讓他們不再在第一線工作,而是依照企業特性重新設計新的工作項目及內容,讓中高齡者可以善用他們的經驗為企業效力,在企業中旬找到新的出路,尤其是人口老化已是未來社會趨勢,如何讓中高齡能繼續在職場貢獻,也是企業要面對的問題。
林萬億說,到了2026年,45歲到60歲的勞動力將佔總勞動人口的45%,政府要面對,企業也不能漠視。
在變老之前 來得及從流沙掙脫嗎?
10年後,台灣將成為「超高齡社會」,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,不難想像,屆時社會將付出高額成本面對老化。10年後,現在的「流沙中年」也會白了頭,對「變老」毫無準備的他們,又拿什麼面對更多病痛、更加窮困的老年生活?
中年貧窮的背後,不只是個人問題,更是社會結構不健全所造成,盼流沙中年的掙扎辛酸能被更多人看見,讓社會對中年貧窮更理解包容,給他們往上爬的機會;也期許政府能用更長遠的眼光,為流沙中年建構安全防護網,讓他們有餘裕為老年生活提早準備。
流沙中年們的故事仍繼續下去、沒有完結,但期待能有被改寫的一天。
採訪團隊:王宣晴、曹馥年、謝進盛、綦守鈺、楊濡嘉、蔡容喬、許俊偉、陳智華、陳宛茜、鄧桂芬、林敬殷、孫中英、黃信璁、蔡佩蓉

影音、視覺設計:許瑋琳、陳建名

攝       影:楊萬雲

網頁製作:鄭偉廷

議題行銷:魏妤庭、盧巧梅、張乃文

監       製:熊迺祺、李莉珩、蔡幸怡、林新輝

插       畫:Noveala Huang

音       樂:http://www.bensound.com

2016.10.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