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台印直飛僅6小時,又能學中文!」印度青年馬尼克,放棄美國獎學金,選了台灣。
「和印度做生意,我們需要印度人。」迅宏科技靠他,拿到印度最大私人企業的生意。

聯合報/林巧璉、魏妤庭、林以君、林秀姿 報導
聯合報/黃昭勇、吳佩玲、馮士齡、陳惠珒 製作
主圖/林巧璉 攝影

馬尼克說中文怎麼那麼溜?為什麼出現在台灣?迅宏又是怎麼找到這位進入印度市場的「關鍵人物」?這些好奇,都要從2008年馬尼克拿到台灣政府獎學金那刻談起。

馬尼克從印度高中畢業時,同時申請上了印度德里大學、美國及台灣政府獎學金。「對我們來說,出國讀書是很好的機會」,馬尼克深知要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途徑之一,就是離開舒適圈。但一邊是美國,一邊是台灣,該怎麼選?

「離家近」成了台灣雀屏中選的正當理由,馬尼克的爸爸蘇林德(Surinder Kumar)說,「如果馬尼克去歐美,回印度1趟就要1天,而台灣到印度直飛只需要6個多小時。」

父母都跟台灣熟 放心他來台留學

蘇林德觀察,現在越來越多印度學生到台灣讀書,「因為台灣教育制度跟美國很像,而且印度承認台灣的學歷。」馬尼克的父母都相當熟悉台灣,也都精通中文,馬尼克笑說,到台灣念大學前,他是家中唯一不會說華語的人。

蘇林德旅行社的合夥人就是台灣人魏二郎,兩人主推的是台印之間的宗教朝聖旅遊;馬尼克的媽媽安妮塔(Anita)任教於德里大學東亞研究系,她有不少學生到台灣交換。她說,「台灣是很好的國家,我自己也因為研究到台灣多次,孩子到台灣我比較放心。」

對母親而言,把孩子送出國,就是希望有人可以依靠,她那些在台灣當交換學生的門徒,可以就近照顧。

他父母的「媒人」 正是中文!

蘇林德在1986年,曾到中國大陸當了2年交換生,他在北京語言大學念書,「我的專業就是語言,拚了命也想把中文學好。」每天一個半小時的中文課,外加自學,他一天花9個小時學中文。中文老師告訴他,初學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看電視氣象報告,氣象主播說話的速度一致,重要詞彙重複性高,他為此連看了6個月的氣象報告。

當年包括蘇林德在內,共有9名印度生到中國交換,安妮塔正是其中1人。對眼前這對夫妻而言,沒有中國就無法相遇了,中文是他們的第2外語,更像兩人之間的媒人。

馬尼克到台灣,他學好父母相遇時的語言—「中文」。他認為,「中文有很多人使用,把中文學好對未來一定很有幫助。」而且台灣部分大學採英文授課,降低他到異國的語言、文化適應困難。

陌生的印度臉孔 來台上課四周沒人坐

「剛開始來台灣,一句中文都不會說,當時在中華大學上課,我座位四周都沒人。」馬尼克大笑,他的印度臉孔對台灣人而言很陌生,「但了解之後大家都很友善」。

馬尼克的印度朋友,因為他而認識台灣,到台灣旅行,也愛上這個小島;但他認為,到印度的台灣人還是太少。

來台8年,馬尼克先在中華大學念科技管理系,「我當時大學畢業,中文還是不夠好,還想在台灣繼續努力。」憑著那個想把中文學得更好的念頭,他申請上交大科管所,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印度行動商務市場研究。

盼台人更懂印度 演講分享印文化

馬尼克的書桌前掛滿各個演講的姓名掛牌,這些年來,他受邀到台灣各地演講、分享, 從一開始的印度文化分享,到現在談印度的現況、市場、機會,台印之間的交流,他說:「我很喜歡到處演講,希望讓更多台灣人了解印度,所有的交流都從了解開始。」

此外,馬尼克也在新竹加入迅宏科技,與台灣團隊並肩作戰2年多,迅宏科技業務部經理暨大陸區銷售總監簡宏佳觀察,印度人有時不相信外來人,客戶常在正式的溝通、討論後,就與馬尼克說起印度語再三確認,「這時候團隊中有印度人才就非常重要」。

迅宏科技靠他 與印度塔塔集團交手

馬尼克近來和有148年歷史的印度民族工業的典範,也是目前印度最大、最多元化的私人企業塔塔(TATA)集團交手的經驗,讓迅宏科技印證到了運用印度人和印度人談生意的優點。簡宏佳認為,「台灣人跟印度人的思維方式不同,但我們透過馬尼克可以做到精準溝通,而且他的說服能力相當優秀。」

馬尼克說,和塔塔集團談到最後,要簽備忘錄了,對方不同意適用台灣、印度之外第三方國家法律,「他們(塔塔)堅持要用印度的法律」,但這與市場上跨國合作的慣例不符。

雙方僵了3個月,最後還是馬尼克靠著印度人天生的做生意DNA,說了再說、聊了再聊,最後雙方同意,用第三方的法律,但有爭議時,要到對方國家再打官司。

對迅宏科技而言,台灣團隊中有印度人的優勢在於:「我們是用最直接、最正確的方式了解印度。」

馬尼克最近剛與迅宏續約兩年,馬尼克認為,「這個時間點印度正要開始發展IC設計,現在正是新的歷史浪潮,我想要成為印度這段歷史的一員。」他把自己當成「印度跟台灣間的橋樑」,這座橋樑想要串起的是兩國的科技發展、市場往來和文化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