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人物-蔡珠兒
蔡珠兒:家宴 是場行為藝術

錢欽青、袁世珮、王惠琳/採訪 袁世珮/撰稿

「做菜對我來說,就像一場行為藝術吧。」作家蔡珠兒在廚房裡幾乎沒一刻消停,「就是有太多的動作,跟太多的激情。」這個一般住家少見的大廚房,是蔡珠兒除了書房外的大舞台,此刻還沒有家宴時的作戰氣氛,但她面對著3名攤著筆記的訪客,上茶水、上點心,講究著搭配的器皿與擺盤,像陀螺一樣,交織出某種隱形的線條。

廚娘 始於留學解鄉愁

蔡珠兒自稱「喜好吃喝與廚事的普通人」,但這「紅燜廚娘」的家宴,可是台北藝文圈與金融圈的風雅盛會。雖然起源不過是一名英國留學生,在課業與求職壓力下打發時間兼解鄉愁的動作。

「20幾年下來,請客應該快300次了吧。」蔡珠兒回溯,那時做菜,有紓壓和省錢的雙重目的,和上海人汪浩結婚後,夫妻倆常請朋友來家裡,從烤肉、沙拉做起,隨著技術進步,開始有炒米粉、魯蛋等懷鄉菜,多數是請台灣朋友,大家「吃台菜論台事,淋漓酣暢」。

移居香港後,粵菜變成她最早學會做的菜系,請客規模發展到一次11、12人。英國5年、香港19年的累積,蔡珠兒回到台灣後,這才認真進入台菜世界,招牌菜也從香港時期的三杯雞和煲湯,變成海參、烤麩、素鵝、香糟糟滷、醃篤鮮。

返台後,家宴經驗變得精彩,朋友間互相邀宴,風格各異,都是啟發。蔡珠兒一年大概請客十多次,通常喜歡春天請客,晚秋初冬也好,食材多,怎麼做都很好吃,但夏天是不做的,「天氣一熱就封爐,旅行去。」

蔡珠兒會和傳統市場攤販搏感情、挑好物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蔡珠兒自稱「喜好吃喝與廚事的普通人」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每一道菜都講究內外在的優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女主人蔡珠兒一臉嚴肅作戰中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馬告竹葉蒸魚,分量剛剛好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汪蔡家宴至少10道起跳,通常分4至6道前菜、湯、熱菜、甜點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事必躬親  食材見真章

蔡珠兒說:家宴很重要的一環是事必躬親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「家宴很重要的一環是事必躬親,那是一個誠意。」蔡珠兒舀出一球粉紅色冰沙,這是從整顆紅心芭樂做起,碟上的酥肉月餅,豬油是自己炸的。料理台上還有半成品的炒芋泥。

蔡珠兒的「躬親」,是從食材一路往上追溯做起,小陽台就種一些香草香菜,「只差沒有自己捕魚養豬。」她開心的是,回到台灣的好處,有很多小農,不像香港都是進口食材,「香蕉吃到嘴之前,就死過兩次。」

她常到幾個傳統市場和小販們搏感情,總有些特別的好物,例如現在不太常見的紅心芭樂、或者做白肺湯的豬肺,有時候,就根據買到的食材為宴會定調。

「家宴就是要很隨興,但這隨興不是隨便喔。」蔡珠兒的「隨興」,指的是菜色要看市場有什麼最新鮮、最當季、最可口的,是「天時地利人和」。

隨興不隨便  聽食材發聲

家裡,是地利;天時,是季節;人和,就是她會為朋友特別設計菜單。再加上廚娘的當下,可能想做西班牙菜、或者想紅燜。她說:「做菜就是狀態下的產物,食材的變化、無窮盡的排列組合,要排練、要精準,但很隨性、即興。」

家宴的品質因隨興而不穩定,但蔡珠兒認為這就是迷人之處,聽從食材發出的聲音,重點不在「搞工」、炫技,或食材多「土豪」,「不是表現個人,而是表現食材,用最好的方法處理,吃的人會感受到。真正的美食家是看這個。」

「做菜是一種練功,一定要有對象。」蔡珠兒把家裡當季最好的東西拿出來,傾全力做到最好,「每次請客都是這樣的心情,分享我覺得好吃的東西,有好東西就要吃掉,不要留。」

菜單大工程:量客定做

蔡珠兒為每一次家宴的「量客定做」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既然家宴與餐館的不同,就在於餐廳不能為客人量身定做,只見規格化、排場化,蔡珠兒為每一次家宴的「量客定做」,就是誠意的大工程。

一疊電腦印列的菜單,是蔡珠兒每一次的成績單,她習慣將每一次的菜單打印、留底,作為紀錄與檢討之用。而這一張薄薄的菜單,是她殫精竭慮,調查客人的口味,設計、試菜、修改,甚至到上菜前才定版,不在菜單上的還有在試菜階段就被淘汰的隱藏菜色,至少20道。

汪蔡家宴至少10道起跳,通常分4至6道前菜、湯、熱菜、甜點四個部分,有時加入燒烤等「串場」的半熱菜,熱菜中間會有冰沙類清口,兩道甜點、水果、巧克力,茶、咖啡。

口味次序先後,更自有邏輯。蔡珠兒說:「中菜常說要豐盛,什麼都上來,雞鴨魚肉愈多愈好,結果個別很好吃,合起來會打架。應該要有一些搭配,有口味的先後,食材的安排要有邏輯。」

袁枚「隨園食單」是這樣說的,「上菜之法:鹽者宜先,淡者直後;濃者宜先,薄者宜後;無場者宜先,有場者宜後。且天下原有五味,不可以威之一味慨之。度客食飽,則脾困矣,須用辛辣以振動之;虛客酒多,則胃疲矣,須用酸甘以提醒之。」蔡珠兒大致參考這個邏輯。

「做菜很像爵士樂的jam,彈奏出味道來,要先知道是什麼聲音,再想辦法把它叫出來。」蔡珠兒通常從「最強」的主角去想,就是當時最想做、最會做、最時令的菜,再思考如何烘襯。

飲料通常挑香檳、紅白酒,波爾多最安全,還會用自己種的檸檬馬鞭草、蝶豆沖茶。蔡珠兒說:「精、細不是錢堆出來的。設計菜不只要做出好味道,要讓吃的人方便,eater-friendly,不要弄得很狼狽。」

絕對是創作  比寫作開心

蔡珠兒做菜「這絕對是創作,但比寫作開心」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一場家宴,至少要準備一個星期,跑數個市場、多次試菜,費工、費時,蔡珠兒不提預算:「有能力、財力、體力的時候,在這個當下,想做就做。」

「像人家說的,labor of love,做菜很辛苦,如果不是因為感情,因為跟對方有連結的話。」蔡珠兒笑說:「我請來的朋友一定是我喜歡的,所以沒辦法請不熟的人吃,因此不能做餐館。」她在香港曾認真談過開業兩、三次,最後打消念頭,

「這絕對是創作,但比寫作開心。」蔡珠兒說:「文章磨很久,寫得死去活來,卻不知道有誰看。做菜是立即的滿足,會留在記憶裡。這是我的作品發表會,把作品寫進客人的肚子裡。」

蔡珠兒 初冬之味
蔣勳笑:真理不如料理


錢欽青、袁世珮、王惠琳/採訪 袁世珮、錢欽青/撰稿

梁實秋在「請客」一文中,破題就說,「若要一天不得安,請客。」雖然蔡珠兒的請客作業至少始於一周前,但當天的「戰鬥」,正是不安的高峰。
蔡珠兒甚至寫了一篇文章「打一場Party的硬仗」來描述:「請客之事千軍萬馬,心血精力不亞於指揮調度一場戰役。」最終的「戰果」,是獲得賓客頒的勳章。
這一次,主客蔣勳說:「真理不如料理。」

請客像打仗 手上腳下有節奏

這一場「初冬之味」家宴,賓客看不到的,是女主人一周前就開始準備、3天前緊鑼密鼓,一早就在忙。爐上高湯正剝剝地小滾著,她在家裡居中的大圓桌旁,手起手落,飛快地擺放餐具、餐巾紙。

但這一桌子的餐具不成套。這是蔡氏堅持:「食器很重要,但不要名牌、不要全套,整套就是飯店的感覺,家裡要有家常的感覺,你要駕馭、去搭配。」都不一樣又要有點相關,她歎口氣:「拿石頭砸自己腳,為什麼筷子要不一樣。」

蔡珠兒邀蔣勳與朱全斌等好友共享初冬之味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蔡珠兒邀蔣勳與朱全斌等好友共享初冬之味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刺參是蔡珠兒家宴常有的菜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再忙,每道菜上的裝飾不能馬虎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蔡珠兒新作的蟹肉勾白琵琶燕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每道菜都看起來讓人食指大動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一轉身進了廚房,蔡珠兒在爐台、洗槽和中島間穿梭交織,偶爾突破三點,到冰箱、到烤箱、到蒸爐前,送進、拿出。她的腳下有節奏,而的確,她做菜是要有音樂的。

餵飽十二人  備菜洗碗全包辦

今日,連甜點上了14道,12人吃,從洗菜到洗碗,都是蔡珠兒一個人做。「事情都在我腦子裡,小幫手幫不上忙。」婉謝朋友借她傭人的提議,自己洗著小卷,12支花了半小時,她也苦笑:「一邊洗、一邊問,為什麼要做這個?心中有個主人叫我做這個吧。」

在客人抵達前,蔡珠兒要多做一些。因為家宴的禮節,女主人不能一直躲在廚房,「但我做菜的時候就變成『肖婆』,完全看不到旁人,跟我講話大概只聽得懂一半,智商大為降低。」

畢竟做菜牽涉到很多的時間和步驟,太多的決定性時刻,火候多一分鐘都是問題,「我要用所有的心神、力氣去做菜,所以每次準備一個家宴,不管有多充足的準備,一到當天,到這個時刻,都還是一樣的緊張、刺激、複雜、開心。」

忙裡忙外  椅子永遠坐不熱

蔡珠兒只好想辦法,涼菜就是緩衝,前置多做一點,但通常,前菜上一半,女主人開始焦燥。圓桌上留給她的那一席,自然沒辦法坐久,總是趁著空檔出去招呼一下,回來繼續作戰,「很佩服名廚可以上節目,能一邊談笑。」美美妝髮小禮服?當然沒有。

於是當客人在外杯觥交錯時,微笑出去打過招呼敬過酒的女主人,一進廚房就切換成嚴肅的大廚,快速地手起刀落,已經著急了,也沒忘了每一道菜該有的小裝飾,擺幾葉香草、添一朵食用花。

再轉身,順手清洗了檯面與水槽裡的器皿,繼續下一道。不發一語。

請蔣勳吃飯  定菜單前先讀書

家宴主客蔣勳送上風雅的晚香玉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蔡珠兒做了台灣少見的錫蘭咖哩雞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家宴菜色有「初冬之味」的意境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家宴菜色有「初冬之味」的意境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每道菜除了精緻厚工,更藏細節與創意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每道菜除了精緻厚工,更藏細節與創意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在備菜的空檔,蔡珠兒一個轉身,踅進書房,坐在電腦前敲敲打打起來。一如往常,菜單又是一修再修,最後一刻才定案,這次不錯,至少不是拖到客人來幫忙裝訂。

主客是蔣勳。特地重溫他的書,蔡珠兒說:「蔣老師是一個這麼美麗的人,他對顏色很有概念,而且是世界性的,所以我就把這樣的想法融到今天的菜單裡。」

前菜裡的「火腿菠菜小卷」,本來要塞米的,換成菠菜後,多了一抹綠。這是蔡珠兒從義大利學來的,西班牙火腿、初冬的菠菜,還有夏日最後的筍,更有「初冬之味」的意境,吃起來也不會太飽,還有空間迎接後面的菜。

主菜是刺參扒蘆筍,自己發的刺參,品質好、更乾淨,但顏色既然深濃,就以較清淡的菜去搭配,於是有蟹肉蛋白琵琶燕。這道福臨門的名菜,工序多,剝出蟹肉、發燕窩,加上打發的蛋白,拌在一起,分到湯匙上進爐蒸,上桌前再煎香、高湯勾芡,配蘆筍。

直到最後上無花果佐葡萄陳醋,女主人還在跟客人解說25年陳醋為這道甜點帶來的變化。一場家宴,一場大戰,蔡珠兒說:「這是一個自苦的過程,但我玩得很開心。」

廚房裡作詩  米其林等級巧思

客人在6點多陸續抵達,帶來巧思的禮物,蔣勳帶來元版金剛經和香氣襲人的晚香玉、許悔之帶來題記此次盛會的「畫仙板」,也常辦家宴的朱全斌帶來女主人先前指定的雲南菇。禮物奉上了,等待女主人秀本事。

每道菜由蔡珠兒親自端給主客並解說,蔣勳細聞、細觀、細嗅、細品,席間談笑晏晏,眾人偶發爭論時,他一句「真理不如料理!」替這頓「初冬之味」定了調。

朱全斌讚,每道菜除了外在可見的精緻厚工,更藏有看不見的細節與創意,要用味覺、嗅覺以及想像力去體會。他特別點出紅心芭樂冰沙裡的檸檬與百香果,刺參是以豬腳煮出的汁來煨、燕窩藏在蟹肉裡,「已經是米其林等級的巧思」。

許悔之說:「有些菜餚看似形簡,實則繁美;旬採而食,配色高雅;博采各國特色融為一爐,入口本來以為只是一味,卻又如藏著竅門,氣韻高山流水。」他盛讚蔡珠兒「掌杓料理,正如獅子搏兔亦全神貫注,她是廚房裡的詩人,昇華了『吃』而為人間最可回味之詩篇之一,是神品。」不忘肯定男主人汪浩對酒的搭配,是這場家宴的最佳後援。

建築師郭旭原分析:「每道料理皆有著隱藏在背後的故事,引人入勝。食材間豐富的對話,傳遞著主人細膩的心思,更挑戰品嚐者複雜的感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