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興誠
樂於從命 藏出小故宮

錢欽青、袁世珮/採訪、袁世珮/撰稿

幾件文物被莊重地搬到接待室,跟著現身的是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,半導體爭霸戰已是昨日功績,如今他的第二人生是「樂從堂」堂主,談著數千年風霜歷史的骨董,那可是外界探奇的「小故宮」收藏。
「樂從堂」如今威震收藏界,名稱來自曹興誠「樂於從命」的態度,「就是老天要我保管什麼,我就樂於接受命令。」在近年修習佛法的他看來,與禪宗講的「任運隨形」相通,也因此,即使看了喜歡,如果緣不到、或太貴了,就算了。
更妙的是,科技界大老的收藏之路,始於兩塊假玉。最初是曹興誠要送禮,投受禮者所好,打聽到一家店去買了幾塊古玉,留下3件自己賞玩。但琢磨下來,他發現不對勁,「奇怪,怎麼我買的這件,正好博物館也有?」心底存疑,再細看,真是假的。
曹興誠就從這幾塊假玉開始研究,練出眼力,「看了很多真的,發覺太美了,那種美感很震動,所以後來開始喜歡這些東西。我算是少數未繳學費就學到收藏之道的幸運者。」

我不是收藏家

外界有很多傳聞,例如曹興誠的收藏達市值兩百億、藏品規模堪稱「小故宮」。他笑笑搖手:「沒有啦,我希望有啦。」甚至都被收入「全球百大收藏家」了,也是輕描淡寫:「就是2007年倫敦出了一本當代大收藏家,中國選3位,就把我列進去,沒什麼百大。」

「我是不是收藏家呢?我自己打了問號。我抗拒不了誘惑。」曹興誠笑說,收藏家是有明確目標,缺什麼就收什麼,而他只是敢花大錢買,然後東西就上門了。所以每當有人要拿東西來,這位大收藏家都悄悄祈禱「別是好東西」,免得又要花錢。

曹興誠收東西是看機緣,在乎感覺,一定要「看了震撼,心怦怦跳」,但也笑說要買得起,像先前佳士得安排他單獨鑑賞達文西「救世主」,看畫中的眼神深邃又有無限悲憫,非常感動,「可是買不起也不敢買,買了掛哪?」那一幅後來拍出4.5億美元歷史天價。

因為隨緣,曹興誠很少在拍場買東西。甚至隨緣到去畫廊喝茶,看人家正在展覽,一只韓國當代作品,將中國抽象的筆墨燒到陶瓷上,疏密與粗細的對比,深得他的心,就花20幾萬元買了。

「有人稱我為大收藏家,我實在不敢當。」曹興誠說:「我收藏的件數不多,但從中獲得極大樂趣,就這點而言,我算是成功吧?」

所謂「收藏的樂趣」,對曹興誠而言,是研究和鑑賞,「買,要花錢,反而是痛苦。但是不花錢去買,又缺乏足夠的動力去研究。這就是俗人的困擾。」

幸而多年研究,曹興誠覺得最大成就感,「就是看到美的東西,會舒服,也不一定要帶回家。就好像我去參觀美術館、博物館,同樣的票價,我的享受是別人的好多倍。」

曹興誠他的第二人生是「樂從堂」堂主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談著數千年風霜歷史的骨董,是外界探奇的「小故宮」收藏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「收藏的樂趣」,對曹興誠而言,是研究和鑑賞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因為隨緣,曹興誠很少在拍場買東西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透過拍賣欣賞

曹興誠說,從收藏體會心得並傳達給後世,那才是永遠的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2017年佳士得香港秋拍,曹興誠的「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」,在5分鐘內即以2.14億港幣(約8.22億台幣)成交,而先前他提供給蘇富比的「北宋汝窯天青釉洗」,更以2.6億港幣(約10億台幣)落槌,加上佣金超過11.5億台幣,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。前者多彩、後者極素,兩件各自精彩。

曹興誠指出,收到汝窯是機緣,那是鴻禧美術館在2000年因財務危機而出讓;明嘉靖那一件,則是同年因聯電ADR到紐約掛牌成功,他就買下在紐約預展一見鍾情的這一件當慶祝。

但他也說,瓷器平時都鎖在保險箱,很可惜,「這種千年文物,不是誰的,我們只是保管一下,但保管也有責任,被偷了沒損壞就算了,如果小偷慌張打破了,對我來講就是不可原諒的終身痛苦。」所以才決定放出來讓別人欣賞,由兩家拍賣行自行來各挑了10幾件。

「汝窯在我這裡暗不見天日,每次拿出來都是風險。這一次拿出來拍,引起大家關注,等於是對汝窯宋瓷之美做了很大的提醒。我覺得很好。」曹興誠笑說:「當然(價錢)破紀錄會更好,但隨緣啦。」

外界甚至以「5分鐘賺進新台幣6.54億元」來形容這次交易,曹興誠說:「這些文物來來去去,都是過眼雲煙,但如果能從收藏當中,體會到一些獨到的心得,並傳達給後世,那才是永遠的。」

鑑賞更勝收藏

每當有人要他談「收藏投資」,曹興誠都建議去買股票、房地產,藝術投資肯定會賠錢,「道理很簡單,你真心喜歡的,別人可能也喜歡,保值的可能性較高。你不喜歡,別人為什麼會喜歡?到時候就想賣賣不掉,變成偷雞不著蝕把米。」

他認為,鑑賞是收藏中比較清爽的部分,收藏本身是惡濁的,因為牽涉到金錢。所以曹董的建議就是「不要亂買.收藏是手段,鑑賞是目的。能夠不收藏就學鑑賞,那就不要買」。

「收藏是喜好,是讓你快樂.難道把結婚當投資,老婆老了把她賣掉?」曹興誠還玩笑建議媒體在報導下方,要跟賣菸酒的廣告一樣加註警語:「收藏絕對賠錢,有害身心靈」。

「我是經不起誘惑的軟弱的人,才會去買。」但民眾看他的收益很高啊?曹興誠笑:「這是我犯的錯,做了錯誤的示範.看了我的汝窯,好像賺很多錢,但我買一大堆不賺分文的。」

近年研習佛法,修佛和收藏似乎有點矛盾?曹興誠笑說:「佛教最後是讓你離苦得樂,不是讓你放棄所有樂趣。」至於還會不會送藏品參加拍賣,他也還是「隨緣」,加註:「可能不會。」

每當有人要他談「收藏投資」,曹興誠都建議去買股票、房地產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收藏家曹興誠從收藏中得到樂趣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靈氣,才能打動「樂從堂」堂主曹興誠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理工男收藏感性

「收藏家如果不能從收藏中得到樂趣,收藏再多也無意義。」曹興誠,半生科技背景的「理工男」,在此時對感性讓步,著迷於文化的美感,隨緣間累積藏品,迭創國際拍場交易紀錄,是真正的華人大收藏家。

大收藏家只對美與靈氣心動
曹興誠樂於心動 只為美與靈氣


錢欽青、袁世珮/採訪 袁世珮/撰稿

靈氣,才能打動「樂從堂」堂主曹興誠,「常有人問我收藏了哪些類別的東西,其實我的收藏只有一類,就是美而有靈氣的東西。」
在曹興誠大方公開的幾件藏品面前,不必重兵防守的保全或隔閡的玻璃櫃,觀者自動懾於動輒幾千年的歷史重量,在貼近時會自動屏息,就怕一口濁氣汙染了文物的靈氣。 「藝術的鑑賞,首重比較,其次要注意神韻。」曹興誠說,看一類的真品,可以練出這類的眼力,但要看出藝術作品神韻的高低,則是古今中外的各類東西都要比較。 曹興誠說:「培養眼力,去看真貨。真貨看多了,看到假貨覺得怪異。沒有這樣的眼界,你覺得美的東西,別人一看可能就只是還好。」 美是什麼?簡單說,就是「眼睛看了舒服」。曹興誠以嚴謹的方式,歸納出美的要素:秩序、比例、對稱、對比、力感、動感、穩定、韻律、含蓄、新奇等。

真假與科學鑑定

曹興誠以嚴謹的方式,歸納出美的要素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難免有人向收藏大家請教心法,曹興誠給的建議簡單:「假的不要收。」但不會辨真假怎麼辦?他再說:「那就不要收。」

曹興誠認為,假文物缺乏靈氣,是造假者對他人技巧和創意的粗魯抄襲,欺騙大眾以賺取不當利益,所以假文物充滿惡意和邪氣,「大陸很多私人博物館,裡面除了假貨還是假貨。」

曹興誠舉北京工藝文物專家王世襄為例,遠遠就能辨出骨董家具的真偽,方法是「看氣」。而曹興誠的說法就是「看死活」,也就是看靈氣,像玉琮這樣的真古物,原本是做來與天溝通,有敬意和誠意在其中,自帶靈氣,假的則捉襟見肘、東施效顰,只有濁氣。

曹興誠也利用科學儀品辨真贗,「用顯微鏡總比眼睛看得清楚,現在仿作那麼厲害,眼睛是看不見的,以前20倍放大鏡就清楚了,現在要用一百倍。起碼能用工具的,不要光靠肉眼。」

先前蘇東坡的「功甫帖」出世,也引起真偽之辯,曹興誠就認為,先以科學方法過濾,鑑定一下紙跟墨,如果不是宋代的,根本不用談;就像牛津大學的瓷器鑑定熱釋光也很有用,「有報告的不一定是真,因為報告可能偽造,但沒有的一定不對。」

「辨別真偽其實沒那麼難,就看你有沒有常識。」但曹興誠話鋒一轉:「現在拍賣行不太負責,直接講不保證為真。哪有一個行業說不保證品質的?標示跟內容要符合,這是基本的保證。如果我開拍賣行,一定把所有拍賣行的生意都搶光,我只要保證。」

那曹董有興趣嗎?他大笑:「我要修佛,不搞這些。」

古物不該被把玩

曹興誠珍惜藏品,但不拒文物於千里外,可是他反對「把玩」。這又說回拍賣行,「拍賣時,大家都要去摸、有人還摳,這是非常粗魯的行為。上手是對器物不尊重。」古玉的千年玻璃光可能就會被摸掉。

曹興誠一直想跟拍賣行說:「都不准摸,不准摸就不買的人,你就不要賣給他。美的東西需要你的欣賞,每個人都說真的假的要摸摸看,就像小女孩交男朋友,男朋友說摸摸看?真的很不像話。」

曹興誠藏品介紹

商代,青銅器梟形卣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從古玉出發,曹興誠的收藏,自然是中國文物居多,延伸到青銅器,再到唐三彩、鎏金佛像。這一點和多半從清代往明代收的大部分藏家不同,他則是從史前往下,「史前的東西比明清的東西更令人感動。」

●良渚大玉琮。距今3800到5000年新石器時代,祭祀用。石頭做成內圓外方,四角都是神的臉,上面兩條是冠、下面兩條代表眉,有眼有鼻,嘴巴以兩個兩個間隔來代表。

曹興誠無限讚歎:「單看當時的工那樣原始,做成如此工整完美,難以置信。」他點出玉琮的下方窄,逐漸加寬,如祭祀時的手勢,但又含蓄不誇張,「看到這種東西會感動,因為祭祀是跟天溝通,不計成本,真心真意做到完美,投入的心血澆灌出靈氣。」

●青銅錯銀豹。約2500年前的戰國到西漢年間。曹興誠指著警覺的母豹、與舒服趴在母親身上的小豹,既寫實又寫意。這件是屏風的插座,堪稱高等雕塑品,現今看來也不退流行。推測一組至少四、五個,他卻笑說:「沒有緣,我只看到這一個。如果我到處去找,那就是收藏家,但我不是。如果別人也有一個,他玩得也開心,何樂而不為呢?我湊一套幹嘛?」

●青銅器梟形卣,商朝。兩隻貓頭鷹背對背,曹興誠拿來和畢卡索的貓頭鷹造型陶器比較,發現差了3000年的兩者,風格相近。

外界稱譽程度堪比學者的曹興誠說明,這是以寫實出發的西洋美術,在19世紀時走上寫意的路,正好對上利用寫意表現祭祀必要神秘感的中國古美術美學,「這不是巧合,而是說中國古美術有其現代性。」

●鉞。斧形玉器,4000年的變化,弧度優美、鬼斧神工。

●瓷器。曹興誠指出,宋代做瓷器技術成熟,取代青銅器作為祭祀之用,但要做出銅的莊重、玉器的溫潤,所以宋代的官窯汝窯特別高雅,有其藝術高度。

●唐三彩。曹興誠說明,最好的唐三彩都是在7世紀的盛唐,應該是外來工藝,受到犍陀螺的影響,而該區的美學又受到亞歷山大東征帶到中亞來的希臘美學影響。他相信高端的唐三彩都是出自中亞工匠。曹興誠常被問到為何不多收點佛像,他認真說:「錯了,佛像收愈多,離佛愈遠,因為你只關心佛像去了。」對他來說,佛像要能自然而然浮現出法喜禪悅,這是極難的,少有人能做出這種靈氣。

戰國到西漢年間,錯銀豹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新石器時代,良渚大玉琮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文物的未來,曹興誠從隨緣到隨興。記者陳立凱/攝影

樂從堂未來 從隨緣到隨興

這位大收藏家似真似假歎了口氣,曾收了件當代法國銅雕「獅子與蜜蜂」,但鄰居不讓他擺在大廳,現放在六福皇宮酒店;另件「蠻牛」太大,放在鴻禧球場。東西多了、大了,怎麼收、未來怎麼辦?

沒有特別要留給孩子,希望還是自己處理掉,「賣不掉也只好留。學佛之後,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、都是負擔,弄美術館,生活會變得很複雜。」

像來時的隨緣一樣,文物的未來,曹興誠說:「隨興。」